Monday, March 26, 2007

從比賽中出線的天才

最近台灣出現了幾位台灣之光,從棒球的王建民,到馬拉松的林義傑,再到圍棋的周俊勳。尤其是林義傑和周俊勳的故事,非常感人,他們的奮鬥歷程教人看了打從內心深處尊敬他們。

就以這次的LG盃世界棋王戰來說,其實另一位台灣旅日圍棋好手,也是許多人的偶像,張栩早就得過第九屆的冠軍了,但那次張栩稱王所帶給我國的興奮之情,似乎還沒有這次來得具震撼力,可能是張栩早就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吧。

其實,LG盃世界棋王戰,周俊勳每一屆都參加,但以前都未能打進前八強就敗北了。這次能得到第十一屆冠軍,除了展現棋力之外,更是一種意志力的終極表現。他每一次都要從二百五十六名參賽的職業好手中,一路過關斬將,才能打進最後八強,取得奪冠機會。

另一個值得注意,卻比較少被媒體批露的是林至涵七段,他也是從兩百五十六位報名參賽職業棋士中,從預賽一路關斬將,打進最後八強,拼戰精神十足。詳東森新聞

寫到這裡,你應該可以感受到LG盃世界棋王戰的威力了。這不是傳統日本的頭銜賽,不是本因坊、棋聖、或名人賽,而是LG提供獎金所贊助的世界大賽,讓天下圍棋好手共聚一堂一較高下。有實力的棋士,若能在大賽中脫穎而出,打敗其他高手,就能名震天下。

但是未成名之前的職業棋士,他們的生活是如何呢?自由時報的《我職業棋士收入 不及白領族》一文提到:

台灣圍棋界,長久缺乏政府、企業的資助,除了少數頂尖棋士能在國外比賽拿到高額獎金,十之八九都靠教棋費餬口,收入比一般白領上班族還 不如,很難留住人才。

台灣棋院專員陳怡貞指出,目前已知台灣圍棋人口約兩百萬人,但職業棋士僅四十五人。台灣不像日本、韓國、中國對職業棋士十分重視,日本頂尖棋士一年的收入,以幾「億」日圓計算,台灣赴日發展的職業棋士張栩,曾傳出一年有高達新台幣四千萬元的收入。

職業棋士黃祥任說,職業棋士的收入主要來自比賽獎金、出席賽事的對局費及教棋費。對局費最少一局三千元,最高一局一萬五千元;教棋費一小時約一千元,出名棋士教棋約兩、三千元。

台灣國內的圍棋賽事以「天元賽」八十萬元獎金居首,其次是「王座賽」四十萬元、「國手賽」二十五萬元。

職業七段的陳詩淵收入來源是比賽獎金和對局費,去年年收入約一百萬元;職業五段的黃祥任則靠教棋費收入,一個月約四萬元。

這點,的確讓人驚訝,當然也就越發對周俊勳等棋士感到佩服。

但也凸顯了另一焦點,比賽的品牌效果。一旦從大賽中得冠,個人威望隨之而來,一旦奪冠,就自然而然成為圍棋天才,當之無愧。

以企業界來說,這就是品牌形象一夕之間建立起來了!!!

我們在此把話題轉回企業界。我們都知道品牌建立非常困難。往往花大錢造勢仍難成功,甚至於像明碁那樣去打廣告、去買品牌也未必有效果。

然而,比賽是一條品牌的終南捷徑,尤其是沒沒無聞小企業的終南捷徑。

前不久台北辦了牛肉麵節,一下子好幾家(我覺得)不怎麼樣的牛肉麵竟成了高檔美食,甚至還挽救了牛肉麵這個了無生氣的產業。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吧,多年前住家附近有老董牛肉麵,吃起來普普,沒什麼特別感覺,只是一般的裹腹餐廳罷了,但後來老董在牛肉麵節得獎,突然間門庭若市,人潮不斷,連我自己也覺得他們的麵變好吃了,經常去吃。

我認為,老董就是從比賽中所產生的牛肉麵天才。其道理和張栩或周俊勳是一樣的。

上市公司中,其實也有「從比賽中出線的天才」,從比賽中建立品牌,還滿有意思的,也很容易找到。我相信這些公司除了擁有曲折動人的故事之外,還有寶貴的長期的競爭優勢。

你應該不難找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