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07, 2007

四季蘭無菌播種DIY


家裡一株去年結實的四季蘭果莢已經快要爆開了,以往我都是任其爆裂,今年突然心血來潮,何不來個國蘭無菌播種DIY?我早年曾到植物系旁聽王博仁老師的植物組織培養,二十多年後,總算可以自己不用實驗室器材,惡搞一翻。

首先是果莢的時間已經過了最適採收期,發芽的效果可能很糟。其次,國蘭的無菌播種比較麻煩,會先長龍根,而且培養基還要加一種叫「蛋白腖」的東西,不像一般洋蘭,蔗糖加花寶加香蕉馬鈴薯就成了。

管他的,反正是DIY,不成也沒有關係,放手去試吧。

四季蘭無菌播種DIY

四季蘭無菌播種後續1

四季蘭無菌播種後續2--長龍根

四季蘭無菌播種後續3

四季蘭無菌播種後續4

Friday, May 25, 2007

最近比較忙/市圖演講

最近比較忙,偶爾有空,又想休息或四處去走走,以致於部落格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一直拖著。心中不免要掛著。好在部落格是很自由的東西。

上週我至台北市立圖書館每月一書講座,講沃爾瑪效應。那是代出版社去講的,順便學會了Powerpoint製作。講完後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認識了幾位讀者,甚至還有知名零售業的專業人士。

市圖把演講的影音放在網上:沃爾瑪效應演講

Saturday, April 14, 2007

投資人買連動債之前請先讀這篇(一)

這幾天陸續有朋友問我連動債的問題,我才發現,連動債在台灣已經賣了那麼多年,問題依然一樣,外商批給本國銀行(或本國券商),再由本國銀行的PM(產品經理)包裝後,和通路,一般是理財專員切一個獎金比率,還有簡短的產品說明與話術之後,就交給理專,甚至是櫃台人員去賣。賣給誰呢?通常都是不瞭解商品,卻急於想增加利息收入的人。阿彌陀佛。阿門。善哉善哉。

其實投資人完全無招架之力。現在你隨便找一張連動債的DM來看,除了全篇都在暗示不買可惜之外,投資人其實是看不懂的,更不要說是評估價格合不合理了。基本上,大多數的投資人根本就不知道他買的是什麼東西。

連動債真是近十多年來的最偉大金融創新啊。一般投資債券的人,多半是比較保守的投資人,注重收益和保本,當然,很多是有錢人。而選擇權的投資人則多半是比較積極型的人,或是比較喜歡新東西的人,年輕人居多,有沒有錢就不知道了。當你把債券+選擇權=連動債時,你讓有錢的老伯也變時髦了,回家說,老伴兒,我今天買了連動債。但當他太太問:「那是什麼東西?什麼動不動的啊?你可不許給我在外面亂搞啊!」老伯:「唉,你不會懂的啦,連我都不太懂了,反正是好東西就對了。」

他們是真的不知道。不知道影響連動債損益最厲害的部份是選擇權。而選擇權除了艱澀難懂之外,還千變萬化,除了選擇權的種類奇多之外,選擇權的組合,也是連動債經常做的「創新」,更是難上加難。在大學或研究所這是一門課,甚至還分入門和高等。那該如何介紹呢?這真是難倒我了。說得太難,根本就不是這裡可以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而說得太簡單,你拿到DM時還是抓不到重點。

是的,我這篇的目的就是抓重點。一方面我不會去觸及數學模型和評價計算,另一方面這裡也先不管費率、擔保銀行債信評、或是債券部分的問題。所以你也不要去管「配息率」了,說白一點,連動債的「配息」,多半是割下你身上的肉,拿到火鍋裡涮兩下再拿給你的嘴巴吃。你去比「配息多高」而沒有先進工具去評價算出連動債的「理論價值」,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選擇權才是重點!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選擇權,我勸你不要買連動債了,人生之路何其多,何必一定要被理專牽著鼻子走?但是如果你想學,很好,這裡有整理得好好的資料,你也可以用Google搜尋一下「選擇權」,資料相當多。

選擇權的資料中,有一部分是講策略的。你可以看這裡。策略有許多種,請先看其中二種,而且二種就好了,因為這二種都是「看多」的策略,符合一般人認為「股票漲就賺錢,跌就賠錢」的直覺。這種類型的商品佔了大多數。第一種是「買進買權」,而另一種則是「賣出賣權」。

請看先買進買權的「損益圖」,座標圖的右方是條向上的斜線,表示股價漲,你就跟著賺錢。這斜線在中間穿過橫軸之後沒多久,一路往左,是條水平線,表示股票不管怎麼跌,你只賠固定的損失,即使股票跌到零也不會跟著一路賠到精光。

現在,我們可以介紹第一個最陽春的「保本型」連動債了。你買張一年到期的債券並買進一個單位的買權(也就是買進買權),這就是了。當然,一張債券搭配多少單位的買權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就是「參與率」。以前利率沒這麼低,假設是5%,那麼一百元的債券,一年後就是105元。不如把這五元先拿出來買「買權」。所以連動債發行人可以把95元先拿去買一年到期利率大約是5%多的一債券,然後拿5元去買「買權」。這樣,一年之後,不管股票漲或跌,他都可以保證還你100元,這就是100%保本了。當然他也可以一開始拿10元去買「買權」,這樣股票漲的時候你賺得比較多,可是萬一跌了,你就沒有100%保本了,大概是拿到94.5元。「保本率」為94.5%。

第二個陽春型連動債是所謂的「高收益」連動債,你可以猜得出來,就是買一張債勸並且賣出一單位的「賣權」。沒錯。所以我們要看一下「賣出賣權」的損益圖。

(待續...)
投資人買連動債之前先讀這篇(二)
連動債慘案


Monday, April 09, 2007

排行榜效應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福音第25章

我在《從比賽中出線的天才》提到,參加比賽得獎是小公司取得知名度,進而掌握壟斷能力的一個手段。

現在談談另一個手段:排行榜。

「人多的餐廳一定好吃」和「好吃的餐廳一定人多」這二句,你覺得哪一句對?還是都對或都不對?

我個人覺得都對。而且我吃飯選餐廳也是「遵此要領」。不只是我,許多人都「遵此要領」。理由很多,但基本上的心理卻是人多總不會錯的。

反過來,對餐廳來講,就是隨時要保持門庭若市。我看過饒河夜市有某一家攤販,東西其實不怎麼樣(當然也不差就是了),卻每天大排長龍。我有一次下定決心排排看,想探個究竟,竟意外發現其實東西並沒有想像中好吃。但長龍還是照樣每天有人排。

過去大學聯考時代,喔,是我那個年代的東西,其實各校各科系的排行順序很少變動。其排名順序當然不是毫無道理,但無法及時反應社會變動也是事實。考生「反正照上一屆的順序排準沒錯」。於是許多畢業即失業的科系竟可長年排在前面。當然,我完全同意讀大學不是為了就業,不過,也不能完全不考慮出路,是吧?

排行榜效應也可稱為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現象。

參考連結

回到公司的競爭優勢上,如果一家公司善於利用排行榜效應,則能夠輕鬆取得壟斷地位。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公司想當龍頭的原因。不過排行榜有很多種,有企業五百大、財務指標、產品市佔率、銷售排行榜等等不一而足。只要抓到竅門,就能以非常少的成本異軍突起,取得令人羨慕的壟斷地位。

要投資,當然選具有排行榜效應的公司。

Friday, April 06, 2007

白石斛



白石斛(Den. moniliforme)分佈極廣的石斛,台灣則800~2500公尺山區皆可見,常發現於陽光充足之樹冠層,但也有長在石頭上者。我曾在烏來看到長在山壁岩石上的白石斛。

白石斛的花嬌美可愛,野外看到常令人流連忘返,雖沒有一葉蘭豔麗,但高雅的植株與花朵的確耐人尋味。

白石斛的花變異頗大,一般為白色略帶紅暈,但也有偏紅者,大陸甚至還有黃色花,也許是混到黃花石斛了。花朵也有圓整、細長、扭絞等不同形態,千變萬化。可惜平地種植開花不易,每每植株越種越小,終香消玉殞。

這株白石斛攝於太平山。現正是花期。還可以看到不少的一葉蘭。

Tuesday, April 03, 2007

高股息與股息再投資

這陣子各上市公司紛紛發佈今年股東會日期以及股利分派計劃。自然,高股息股票又成為市場焦點,許多投資機構也大力推薦這類股票。從股息殖利率來看,很多高股息股票要比定存好。

換言之,股息殖利率提供了一個管道,和利率產生連結,產生了股價支撐效果。

例如,假設某檔股票每股配息3元,股價75元,則股息殖利率為4%。若定存利率為2%,則似乎這檔股票的投資報酬率還不錯,把錢放在這檔股票總比放定存好,於是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股價支撐效果。

這個效果,和本益比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股息殖利率讓人覺得更為真實,更為具體。因為投資人「真的」拿到股息了。股價在這點上,某種程度得到了合理化的感覺,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支撐效果。根據研究,配息的股票較有抵抗空頭的能力。

上市公司當然善於運用這個股價穩定效果,而且,利潤以現金方式配發出去,股本不會膨脹,淨值也不會增加。於是對於未來本益比和股東權益報酬率不會產生稀釋效果。未來經營壓力也就相對降低不少。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當然,除了投資人失去的複利成長效果。企業把利潤全數以現金發放給股東,換言之,企業並沒有累積利潤,淨值也不會成長,更不用談複利效果。

這等於是經理人對股東說,我只管一年的利潤,而長期成長的問題,就必須由股東自己想辦法。

這和幾年前公司把利潤留在公司,卻胡亂投資的亂像比起來,當然好多了。我記得當年企業轉投資浮濫,頻頻採盈餘轉增資方式把資金留在公司,而經理人卻胡亂投資,肆無忌憚。有的公司之轉投資甚至高達淨值的四成到五成。如果你用20元買一股,相當於有8到10元是買到你所不瞭解的轉投資。這樣的公司,轉投資錯綜複雜,即便本業優良,教人如何下手投資?

如今時局逆轉,公司「良心發現」,把現金發還股東,讓股東自行決定如何運用。股東就必須思考清楚,如何再投資。

對我來說,每年的配息再投資是一大工作。不輸獲利了結賣股後的再投資。甚至更重要。投資得好,就能維持複利成長。

早期我都是拿到現金之後立即買進同一檔股票,效果也不錯,不過,後來我改成另啟爐灶,當成新投資,等到適當的標的和適當的價格再出手。優點是不會買到太貴的價位,符合安全邊際原則,而缺點則是會有現金空檔,不知要抱現金多久,抱太久了終究會影響績效。

不過不管怎麼說,討論股息問題,都要從長期投資的觀點來看才有意義。千萬不要以短線操作「高股息概念股」,你如何知道除息前後股價是漲是跌呢?

Friday, March 30, 2007

好站推薦: 投資文摘精選

投資文摘精選收集了許多價值投資上的經典智慧,「其中有些觀點雖年代久遠,但歷久而彌新,仍然適用於今日的股市投資,值得投資人細細品味、深刻思考。」

作者valueinvestor很有心,作出如此經典部落格,造福我輩,真是一大美意。

可惜字有點小,我有老花眼,閱讀上有點吃力。但對眼力好的朋友而言,版面安排應該是很棒的,一次可以流覽許多投資嘉言。

網路銀行實際體驗

網路銀行其實已經出來了好一陣子,但我一直考慮安全問題而沒使用,因為,如果一不小心大筆金額出錯,那可是很麻煩的。剛推出的東西,還是不要當第一批敢死隊比較好。銀行和存戶都需要時間適應,銀行要調整或整合他們的系統和作業流程,而存戶則必須懂得管理安全問題。

如今網路銀行已經有一陣子了,陸續也發現一些問題,也陸續解決了,我覺得是開始用網路銀行的時候了。尤其是我,一堆證券戶,利息幾乎等於零,但若要整合各帳戶金額轉成一筆定存,就必須匯來匯去的,而且定存到期後,遇到要買股票時,又要匯到證券戶,不僅不經濟,還很麻煩。

現在,有了網路銀行,我的問題解決了。只要坐在電腦前就可以調度資金,而且各帳戶餘額隨時掌控,精確無比。

至於活存定存互轉問題,我覺得也解決了。匯豐的HSBC Direct現在活存利息直逼一般銀行的定存,真是解決了我的困擾。股票出售後的閒置資金終於很好調度了。

於是我把所有的往來銀行都開網路合約。實際Run下來,有一些體驗可以說出來,供大家參考。

首先是密碼和ID問題,去開網路銀行之前,先想好ID和密碼,而且密碼有二層。密碼必須英數混合,一般是六碼以上,但也有規定要八碼的。我建議開戶之前在家裡先把密碼想好,而且最好是八碼。

還有,帳戶多的人,切記,每家銀行的網路戶ID和密碼都要記下來,寫在紙上或是存在電腦裡都可以。存電腦word的話,最好加密。密碼忘了很麻煩。我去開網路戶時,就親自看到有客戶密碼錯誤多次後被鎖住,必須再到銀行設定。存戶似乎不很高興,竟罵起承辦人員,吵著要把戶頭結清。

還有,約定轉入帳戶(就是從網路帳戶轉出,存入到約定帳戶),有的銀行限制一定要本人的帳戶,我也覺得這個規定很好。約定帳目最好都是自己的帳戶,這樣,錢轉來轉去,萬一出錯,還是在自己手上。

還有,幾乎所有的網路銀行都只能用IE,不可以用Firefox,除了HSBC Direct以外。

最後,我建議不妨還是開一個HSBC Direct戶。HSBC Direct開戶是和你約時間在Starbucks開戶喔,很有趣。而且可以自行增加subaccount,匯出到約定帳戶免手續費,再加上金融卡跨行提款也是免手續費,很適合拿來作為活存的主帳戶。

此外,HSBC Direct和ING Direct很像,我覺得這個現象值得注意。傳統銀行的營運模式將會遭受強烈挑戰。Direct真的很可怕。金融界競爭即將開啟另一戰局。而競爭,絕對影響獲利。

Monday, March 26, 2007

從比賽中出線的天才

最近台灣出現了幾位台灣之光,從棒球的王建民,到馬拉松的林義傑,再到圍棋的周俊勳。尤其是林義傑和周俊勳的故事,非常感人,他們的奮鬥歷程教人看了打從內心深處尊敬他們。

就以這次的LG盃世界棋王戰來說,其實另一位台灣旅日圍棋好手,也是許多人的偶像,張栩早就得過第九屆的冠軍了,但那次張栩稱王所帶給我國的興奮之情,似乎還沒有這次來得具震撼力,可能是張栩早就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吧。

其實,LG盃世界棋王戰,周俊勳每一屆都參加,但以前都未能打進前八強就敗北了。這次能得到第十一屆冠軍,除了展現棋力之外,更是一種意志力的終極表現。他每一次都要從二百五十六名參賽的職業好手中,一路過關斬將,才能打進最後八強,取得奪冠機會。

另一個值得注意,卻比較少被媒體批露的是林至涵七段,他也是從兩百五十六位報名參賽職業棋士中,從預賽一路關斬將,打進最後八強,拼戰精神十足。詳東森新聞

寫到這裡,你應該可以感受到LG盃世界棋王戰的威力了。這不是傳統日本的頭銜賽,不是本因坊、棋聖、或名人賽,而是LG提供獎金所贊助的世界大賽,讓天下圍棋好手共聚一堂一較高下。有實力的棋士,若能在大賽中脫穎而出,打敗其他高手,就能名震天下。

但是未成名之前的職業棋士,他們的生活是如何呢?自由時報的《我職業棋士收入 不及白領族》一文提到:

台灣圍棋界,長久缺乏政府、企業的資助,除了少數頂尖棋士能在國外比賽拿到高額獎金,十之八九都靠教棋費餬口,收入比一般白領上班族還 不如,很難留住人才。

台灣棋院專員陳怡貞指出,目前已知台灣圍棋人口約兩百萬人,但職業棋士僅四十五人。台灣不像日本、韓國、中國對職業棋士十分重視,日本頂尖棋士一年的收入,以幾「億」日圓計算,台灣赴日發展的職業棋士張栩,曾傳出一年有高達新台幣四千萬元的收入。

職業棋士黃祥任說,職業棋士的收入主要來自比賽獎金、出席賽事的對局費及教棋費。對局費最少一局三千元,最高一局一萬五千元;教棋費一小時約一千元,出名棋士教棋約兩、三千元。

台灣國內的圍棋賽事以「天元賽」八十萬元獎金居首,其次是「王座賽」四十萬元、「國手賽」二十五萬元。

職業七段的陳詩淵收入來源是比賽獎金和對局費,去年年收入約一百萬元;職業五段的黃祥任則靠教棋費收入,一個月約四萬元。

這點,的確讓人驚訝,當然也就越發對周俊勳等棋士感到佩服。

但也凸顯了另一焦點,比賽的品牌效果。一旦從大賽中得冠,個人威望隨之而來,一旦奪冠,就自然而然成為圍棋天才,當之無愧。

以企業界來說,這就是品牌形象一夕之間建立起來了!!!

我們在此把話題轉回企業界。我們都知道品牌建立非常困難。往往花大錢造勢仍難成功,甚至於像明碁那樣去打廣告、去買品牌也未必有效果。

然而,比賽是一條品牌的終南捷徑,尤其是沒沒無聞小企業的終南捷徑。

前不久台北辦了牛肉麵節,一下子好幾家(我覺得)不怎麼樣的牛肉麵竟成了高檔美食,甚至還挽救了牛肉麵這個了無生氣的產業。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吧,多年前住家附近有老董牛肉麵,吃起來普普,沒什麼特別感覺,只是一般的裹腹餐廳罷了,但後來老董在牛肉麵節得獎,突然間門庭若市,人潮不斷,連我自己也覺得他們的麵變好吃了,經常去吃。

我認為,老董就是從比賽中所產生的牛肉麵天才。其道理和張栩或周俊勳是一樣的。

上市公司中,其實也有「從比賽中出線的天才」,從比賽中建立品牌,還滿有意思的,也很容易找到。我相信這些公司除了擁有曲折動人的故事之外,還有寶貴的長期的競爭優勢。

你應該不難找到。

Sunday, March 25, 2007

櫻石斛


櫻石斛(Den. linawianum)產於越南、廣東、廣西山區,及台灣苗栗南庄和烏來至拉拉山一帶。植株很像一般市售的春石斛,卻比較秀氣。早年我曾取得果莢作無菌播種,但出瓶後因疏於照料而全數死亡。後來花市有花商從大陸及越南大量進口,得以讓我再一親芳澤。

目前常見的櫻石斛似乎有二種「型」,一種較大,一種較小。我這株是小型的。我喜歡那種秀氣的感覺。

Saturday, March 24, 2007

同業合併

最近出現了二件同業合併的消息。一件是華碩技嘉案(相關消息),一件是好樂迪錢櫃案(相關消息)。

兩個合併案雙雙破局,市場傳言頗多,但不管如何,股價應聲下挫是免不了的。然而,對於類似的同業合併,我一向極有興趣,因為合併釋出許多經濟訊息,雖不足以預測股價走勢,但對於選股,我相信是所啟示。

其實這二個合併案的性質,完全不同。至少從競爭的角度來看,這二個案子真的完全不同。

一般而言,同業都是處於敵對和競爭的狀況。二家同業願意盡棄前嫌,有一方或是二方都願忍氣吞聲,只求合解,必有其他重大因素。合併的程序複雜,牽涉許多問題,有程序問題,也有實質問題。正常的企業,日常營運已經夠煩的了,何必沒事找事,去做無謂的合併?

因此,合併的動作背後,必然有一經濟訊號,而且是重大的訊號。不管合併是否成功,我們都應抓住這個訊號。

對了,我在這裡不作股價預測,更沒辦法像外資研究員一樣,為合併案破局算出目標價。因為現實的變數實在太多了,除了外資研究員可以頻頻拜訪公司深入評估外,一般人是很難做出精確估算的。

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背後的訊息,瞭解競爭狀況。我覺得華碩技嘉案,有點像是二個人打架打了多年,有一方累了(或雙方都累了),而且其中一方已傷及要害,而不得不求和以圖生存。

請注意,這是激烈拼鬥的下場。不論合併是否成功,存活下來的一方,還必須和其他人(即市場)打架拼命。繼續鬥爭下去。

而好樂迪錢櫃案則不同。二家當然也有競爭,但聯合或結合的機會更大。他們要面對同樣的上游唱片公司,也要面對差不多相同的客戶。但這好像二個人「狼狽為奸」。用「狼狽為奸」似乎不太好,不過實質的情況的確如此。他們就好像日月潭中僅有的二艘船供客戶搭乘(舉例的而已,與事實無關)。這二艘船的船主發現,儘管二船新舊、性質、大小、載客量、和舒適性完全不同,他們可以協調票價和客戶如何分配,讓雙方得以最少的成本賺最的多錢。

好樂迪案三年多前已談過一次,這次又談,可見合併的誘因。

而華碩的案子則不同。除了二軍對殺之外,還有其他人在一旁虎視眈眈。打掉一個對手,不表示獲利,因為還有其他人會加入。但殺掉一個,則或可收殺雞儆猴之效。

因此,我認為華碩和技嘉談合併只是讓技嘉獲得喘息機會罷了。我覺得理智的華碩,不應該養虎為患。更不要讓抓到的老虎反過頭來咬死獵人。華碩和技嘉談合併,除了製造更多問題之外,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多了一個潛在的競爭者。

重點是華碩所處的產業太競爭了,當對手撐不下去投降時,如果還有婦人之仁,讓對手喘息,後果將不堪設想。

回到選股上,二個購併案的背景不同,當然不應該做同樣的處理。但競爭環境激烈,又不能當機立斷的股票,還是少碰為宜。

Friday, March 23, 2007

你的股票是公務車還是私家車?

每家公司多多少少都有公務車,這些公務車,一般都是體面氣派而美觀大方。但是,你知道的,開車的人開起車來,可就不是那樣了。我以前待過的幾家公司,對公務車的外號,都不約而同稱之為「戰車」。雖然公司有人負責定期保養,也訂定相關使用辦法,但是呢,公務車只要開過一陣子,大家都心知肚明,車況是什麼樣的水準。

如果是私家車呢?即使只是一台不起眼的小車,你都可以看到車主愛惜有加,簡直成了車奴。啟動後一定會熱車;開起車來輕踩油門不亂飆,也不急煞車;洗車洗得勤快,下車前還屢屢回頭望汝也;加油加最好的油;零件用最好的;更不必提車內的配件了。

同樣是車子,待遇竟差這麼多?沒辦法,人性。

前幾天朋友問我明碁怎麼了?我回答,表面的問題你都知道了,就不必多說;我覺得真正的核心問題只有二個。其中一個就是「公務車問題」。

這是什麼意思?

明碁是一家實質上「沒有老闆」的公司,大家都是過客。董監大股東看來看去,大多是投資機構,不過問經營(因為投資公司或基金的錢也是別人的錢)。而大股東宏碁呢,持股不到7%,而且宏碁自己本身就夠煩的了,對明碁當然也就不便過問了。

所以這家公司就成了「公務車公司」,操在CEO司機手上,猛踩油門緊急煞車也就算了,偶爾還來一次甩尾,帥呆了。開得好,大家漲聲和鼓勵獎賞少不了;萬一駕駛稍有閃失,修車費反正是由大家出的,何所懼也。

那有沒有「私家車公司」呢?當然有,這些公司也許沒有「公務車公司」那麼體面,但保證經營人愛車之情發自至誠。是哪些公司呢,呵,請自己去找。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一個,那就是巴菲特的波克夏。

台灣當然也有,而且不少喔。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蝴蝶蘭的原鄉情懷


這株美麗的蝴蝶蘭就長在馬太鞍濕地的展示館裡。經人工長期育種所培育出的優秀植株,花美而健壯易於栽培。

背景是花東縱谷的山群。再往南的台東,就有一種台灣的原生蝴蝶蘭,有人稱之為台灣阿媽,我不喜歡這個名字。倒是喜歡Phal. aphrodite這個名字。aphrodite的意思是希臘神話中管愛與美的女神,用在美麗的白花蝴蝶蘭上,真是浪漫至極。

有關台灣蝴蝶蘭的故事,請參考知本森林遊樂區人工美女台灣阿媽介紹一文。

財富會自然集中(完)

以這篇作為結束。

當初,我之所以會去思考Pareto法則,最主要是碰到一個全世界美國以外的巴菲特迷所經常提出的問題:巴菲特的方法,能夠用在我國的市場嗎?

大家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如果沒有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等美國公司,如果不是在美國,我們能夠在local市場上找到值得永久持有的股票嗎?

如果買天仁、琉園、或信義房屋,可以永久持有嗎?

前面提到了山峰模型,現在我們要來看看河流模型。如果你翻開地圖,仔細看地圖上的河川,你會發現,河流總是由小支流開始,逐漸匯集,最後成為一條大河而流入海洋。這麼多的支流和主流,形成了一個河川體系。而河水的流量,也從支流逐漸增加,當然,主流的流量最大。

現在,我們試著以河流模型來看看城市網路模型。我們常常看到地圖會把某個城市的航線畫出來,連接到其他城市。這些城市看起來就是一個網路。城市網路和河川網路有點不一樣,比較複雜,有來有往,形成迴路。但我們還是會看到城市的主從之分,就好像河流有主流和支流之分一樣。

位於主流地位的城市,其資源往往也比位於支流的城市多。我們可以看看這個例子:旗山、鳳山、大樹、左營等是高雄的「支流」,而高雄、台東、花蓮、台中、台南、新竹、宜蘭等則是台北的「支流」。東京和香港好像是亞洲的二大主流;而全世界的最大主流似乎是在紐約。

接下來,我們要再以另一個角度看城市。我對紐約並不瞭解,因此,我們以台北來說明。大台北區有台北縣和台北市,而台北市又分許多區,如松山、大安、文山、北投等區。如果仔細分析比較這些區,也會發現資源似乎集中少數幾個區。只要把公車路線和捷運網路畫出來,大概也可以看出市中心和幾個熱門區域,例如忠孝東路四段、和敦化南路一帶所形成的「東區」。

如果你拿台北東區和宜蘭南澳來比,就會發現除了資源分配顯然不對等之外,資源的成長速度也明顯不一樣。(你甚至可能還不知道南澳在哪裡。)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拿紐約曼哈頓區和吐魯番窪地來比,對比就更明顯了。當然,我並沒有歧視任何一個鄉下偏遠地區的意思,只是說明資源配置的不對稱性。

有了這個觀念,再來看天仁和可口可樂。從資源配置不對稱的觀念來看,就會發現天仁儘管優秀,卻只是區域性,其市場是「有限」的。而可口可樂卻在相對上,除了腹地富裕廣大之外,還有一種侵略性:可口可樂很容易賣給南投人,但天仁卻很難到紐約曼哈頓賣茶。即使天仁以茶餐連鎖餐廳打進紐約,也是相當有限而辛苦的。

分析到這裡,雖然我們還不能斷言台灣的股票不能像可口可樂一樣永久持有,但似乎從河川模型中,我們也該知道選哪個市場比較合適了。

在此,可能有人要問,如果這樣,那大家就都買美國股票就好了,其他國家的股票還有人要買嗎?如果大家不買其他國家股票,造成股價下跌,從價值投資角度看,這不正好是個投資良機嗎?

其實,這是另一個變數了。我們之前所有的討論,都假設是在符合安全邊際的原則下投資,以避免股價在不同區域發生高估或低估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既然前面分析,要累積財富就要投資在消費性壟斷的公司。現在,再進一步,既然要投資消費性壟斷公司,就投資全世界最大的品牌吧。通常,這是在美國市場。六福和迪士尼,你選哪一個?當然,再提醒一次,要等到價位符合安全邊際時才買進。

寫到這裡,似乎該舉美國消費性壟斷公司長期成長的例子了。正巧最近The Motley Fool上有一篇文章Let the Cash Roll In,裡頭舉了持有百事可樂、沃爾瑪、雅芳、和Home Depot等公司股票二十年的驚人效果。我想,這就是最好的例子吧。


Tuesday, March 06, 2007

拜晚年


新的一年開始了,農曆年長假終於過去了,再回到了日常生活,我的部落格又要繼續「筆耕」了,耕田要有牛,雖然這頭牛不是耕田的黃牛,卻常常黃牛。

Thursday, February 01, 2007

財富會自然集中(續)

想像一下全世界所有的人都一起玩同一場大富翁遊戲。如果人的壽命無限,可以一直玩下去,而且沒有政府抽稅,則極有可能到了最後,財富完全集中於一人身上,而其他人則都破產了。當然,這樣的假設太不合常理了,結論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不過,如果人的壽命有限、政府會抽稅、而且每個人除了資產之外,還有勞動所得,則結果會是如何呢?

結果就是Pareto所發現的財富集中現象。但各個區域或是各個領域各有其「大富翁」。而各個大富翁之間,還是有等級之分。可以想像成許許多多的山,高低各有不同。

我們要利用的就是這個「各擁山頭」的特性,讓自己登上一個山頭,即使只是一座小山。

建一座小山的第一步,就白手起家而言,就是以勞力賺錢,生活節省,省下所謂的「第一桶金」。這部份我想就不必多說了,就是富蘭克林精神。或是我們傳統的節檢美德。

建立了第一桶金之後,如何搏浮搖而直上,資產不斷累積呢?

這個問題很難,但在討論投資收入之前,我們不妨倒過來想,支出的特性是什麼,再由支出的特性中,找出累積財富的標的特性。因為從總體觀點而言,全世界的支出就等於全世界的收入,因此,支出和收入的問題,常常互為對偶。當你發現從收入面探討問題錯綜複雜時,有時候改從支出面切入,反而輕鬆容易。反之亦然。

顯然,支出也服從Pareto法則,也呈等比率分配。不論是消費的類別或選擇品項。所謂消費類別是指食品、醫療、交通、旅遊等等;而品項則是指特定廠商的特定商品,如誠品賣的書、長庚醫院某醫師、或7-11的咖啡等等。

請注意,當我們決定要消費時,在哪買、買哪個牌子等問題,我們往往沒有足夠時間搜尋研究,找出最好最便宜的標的;而是以腦海中的印象和臨場感受,挑出我們所要的商品。大部份的情形如此。這就造成了品牌壟斷的問題。因為我們的腦中,能存放的品牌數目有限,消費就集中於這幾個品牌。

也就是消費性壟斷商品。

把資金投資在具有消費性壟斷能力的廠商,就會透過Pareto法則,累積資產。當然,別忘了,投資時一定要謹守葛拉漢的安全邊際原則。(待續...)


Monday, January 29, 2007

財富會自然集中

你玩過大富翁遊戲嗎?不管是三、四個人玩,還是七、八個人玩,你會發現,這個遊戲從未有和局。到最後一定會出現一個大富翁,而其他人則全部破產。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這個遊戲的名字就叫Monopoly。這個特性,在新近的學科「經濟物理學」(econophysics)上已經成為一大課題。

大富翁遊戲的贏家,看似來自運氣,與他買什麼資產無關,但仔細分析,其實和資產配置有關。配置得當,一但突破初局的平衡狀態,就可以一路贏到底。你應該有這個經驗吧?前幾輪買對了資產,後面真的是閉著眼睛玩都會贏。其過程並不是你擲骰子特別厲害,而是別人每擲一次骰子,都有很大的機率要付錢給你。因為你先佔到了樞紐資產。

財富會自然集中,因為樞紐資產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義大利經濟學家Pareto於1896年研究所得分配時,發現大部分的所得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而且不論是哪個國家或是哪個時期,都有這個特性。詳《Cours d'Economique Politique》(經濟政治的過程)一書。

這個財富集中過程,又叫做「財務的自我催化隨機過程」(Financial Autocatalytic Stochastic Process),而這個系統則稱為財務的自我催化隨機系統。當然,所得和資產是不一樣的概念,不過我們在此不妨以財富一詞來模糊表達。Jean-Philippe Bouchaud和Marc Mezard發現,財富集中的現象,不只是現實生活現象,還是一種自然法則。這二位科學家發現,金錢的流動,和材料物理學上的特性完全一致,因此可以用物理學上的定律,解釋財富累積現象。詳《Wealth condensation in a simple model of economy》

科學家的用語很複雜,也很數學,不容易瞭解。但原理其實很簡單。投資所得到的收益(或損失),和投資的額度成正比;因此,有錢人賺(或賠)得比窮人多。雖然賺賠有些隨機因素,但長期而言,財富分配就會遵循Pareto法則。一般人稱Pareto法則為80/20法則,其實不一定是80對20這個比率。詳《Pareto Laws in Financial Autocatalytic/Multiplicative Stochastic Systems》

寫到這裡,似乎該拉回我的主題了,我們如何從財富的自然集中特性中,透過「財務的自我催化隨機過程」,讓我們逐漸從窮人群中脫離,進入少數的富人群。(待續)

油漆師傅


這幾天我找了油漆師傅來家裡粉刷(所以部落格就因而停寫了幾天),原本我有些猶豫的,因為房子住久了,雜物總是非常多,但還算各安其所,雖然部分牆壁已因多年未粉刷而斑駁,可是如果要搬開來徹底粉刷,那可是大工程,想到就頭皮發麻,可是妻子說長痛不如短痛,一直拖下去也不是辦法,終於還是痛下決心,找人來粉刷。

油漆師傅是個六十多歲勤快務實的老闆,洽談時非常親切和諧,而且經驗老道,一點兒也不覺得麻煩,報價也很合理,頓時讓我寬心不少。

粉刷前的準備打理工作雖然繁瑣,倒還不致於如想像中的痛苦,一切就緒之後,老師傅就上工了。師傅的工很細,職業功夫的確是不一樣。油漆那天,老闆還帶了另一名助手,其實,與其說是助手,不如說是他的好友,因為他也是個年紀六十多歲自己接案的老闆。他們經常相互支援,尤其是像這種年關將近的熱門時段。

我對這二位師傅非常好奇,於是透過閒聊,瞭解一下他們的情形。原來他們都是頗有財務基礎的人了,我找的那位師傅還開了家建材行,並與妻子經營窗簾店,兒子還在上大學,但已獨立,很活,月入四、五萬,而且投資股票賺了不少;另一位師傅更令我驚訝,家住陽明山,房子不少,光是租金收入就很不錯了。最近出售八德路一棟房子,售價一千餘萬。

粉刷油漆的工作其實很辛苦,但他們不但不以為苦還興致勃勃。說他們當藝術在做是誇張了點,但他們以自己的工作成果為傲則毫不誇張。我想,他們就是真正的小資產階級,從經濟的角度看,和醫師、律師其實沒有兩樣,只要專業、敬業,再加上勤快,雖然工作辛苦,卻也有自己的天地。

Wednesday, January 24, 2007

水清無魚?


這張是在宜蘭松羅步道附近拍的,水非常清澈,魚非常多。水和魚映著陽光,形成一幅有趣的水彩畫。

Tuesday, January 23, 2007

木炭養蘭

上週末我把幾盆國蘭換盆,因為種了好幾年了,植材都腐化了,蘭草也長得越來越弱。現在種蘭很方便,有廠商調配好的植材,不用自己為了調配植材,弄得狼狽不堪。

國蘭雖是地生蘭,但蘭根鮮嫩,不能種在一般土壤中,必須鬆鬆的能夠透氣。因此有蛇木屑、蘭石、珍珠石、蛭石、磚塊等植材。

我最喜歡的是木炭。我最早用木炭種蘭是小學時,那時祖父帶蘭花回來,以蛇木屑種植。我翻遍書籍,終於找到明人王象晉在群芳譜中這樣寫道:「用水浮炭,上蓋青苔,花茂。」於是我就試著用「水浮炭」來種。水浮炭是什麼炭呢?就是木炭,可以浮在水上,而煤礦是煤,雖然都是黑黑的,卻是不同的東西。

木炭其實就是活性炭,能夠除臭消毒。所以蘭花種於木炭裡,可以常年不換。只要更換上面的水草就行了。種木炭的蘭根雖然會黑黑的,卻很健壯肥美。

不過用木炭最麻煩的是要自己敲碎,很花工夫。現在大賣場有各種木炭,我覺得越便宜,越雜的越好敲。

可惜我沒用相機拍下過程,因為我滿手黑漆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