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裡一株去年結實的四季蘭果莢已經快要爆開了,以往我都是任其爆裂,今年突然心血來潮,何不來個國蘭無菌播種DIY?我早年曾到植物系旁聽王博仁老師的植物組織培養,二十多年後,總算可以自己不用實驗室器材,惡搞一翻。
首先是果莢的時間已經過了最適採收期,發芽的效果可能很糟。其次,國蘭的無菌播種比較麻煩,會先長龍根,而且培養基還要加一種叫「蛋白腖」的東西,不像一般洋蘭,蔗糖加花寶加香蕉馬鈴薯就成了。
管他的,反正是DIY,不成也沒有關係,放手去試吧。
Reading, Translation, Investment Ideas, Chinese Painting, Go, Flowers, and Music.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閱讀、翻譯偶拾、投資心得、水墨畫、圍棋雜感、種花、音樂等,總之,想到什麼寫什麼。
台灣棋院專員陳怡貞指出,目前已知台灣圍棋人口約兩百萬人,但職業棋士僅四十五人。台灣不像日本、韓國、中國對職業棋士十分重視,日本頂尖棋士一年的收入,以幾「億」日圓計算,台灣赴日發展的職業棋士張栩,曾傳出一年有高達新台幣四千萬元的收入。
職業棋士黃祥任說,職業棋士的收入主要來自比賽獎金、出席賽事的對局費及教棋費。對局費最少一局三千元,最高一局一萬五千元;教棋費一小時約一千元,出名棋士教棋約兩、三千元。
台灣國內的圍棋賽事以「天元賽」八十萬元獎金居首,其次是「王座賽」四十萬元、「國手賽」二十五萬元。
職業七段的陳詩淵收入來源是比賽獎金和對局費,去年年收入約一百萬元;職業五段的黃祥任則靠教棋費收入,一個月約四萬元。
這點,的確讓人驚訝,當然也就越發對周俊勳等棋士感到佩服。
但也凸顯了另一焦點,比賽的品牌效果。一旦從大賽中得冠,個人威望隨之而來,一旦奪冠,就自然而然成為圍棋天才,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