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9, 2007

財富會自然集中

你玩過大富翁遊戲嗎?不管是三、四個人玩,還是七、八個人玩,你會發現,這個遊戲從未有和局。到最後一定會出現一個大富翁,而其他人則全部破產。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這個遊戲的名字就叫Monopoly。這個特性,在新近的學科「經濟物理學」(econophysics)上已經成為一大課題。

大富翁遊戲的贏家,看似來自運氣,與他買什麼資產無關,但仔細分析,其實和資產配置有關。配置得當,一但突破初局的平衡狀態,就可以一路贏到底。你應該有這個經驗吧?前幾輪買對了資產,後面真的是閉著眼睛玩都會贏。其過程並不是你擲骰子特別厲害,而是別人每擲一次骰子,都有很大的機率要付錢給你。因為你先佔到了樞紐資產。

財富會自然集中,因為樞紐資產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義大利經濟學家Pareto於1896年研究所得分配時,發現大部分的所得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而且不論是哪個國家或是哪個時期,都有這個特性。詳《Cours d'Economique Politique》(經濟政治的過程)一書。

這個財富集中過程,又叫做「財務的自我催化隨機過程」(Financial Autocatalytic Stochastic Process),而這個系統則稱為財務的自我催化隨機系統。當然,所得和資產是不一樣的概念,不過我們在此不妨以財富一詞來模糊表達。Jean-Philippe Bouchaud和Marc Mezard發現,財富集中的現象,不只是現實生活現象,還是一種自然法則。這二位科學家發現,金錢的流動,和材料物理學上的特性完全一致,因此可以用物理學上的定律,解釋財富累積現象。詳《Wealth condensation in a simple model of economy》

科學家的用語很複雜,也很數學,不容易瞭解。但原理其實很簡單。投資所得到的收益(或損失),和投資的額度成正比;因此,有錢人賺(或賠)得比窮人多。雖然賺賠有些隨機因素,但長期而言,財富分配就會遵循Pareto法則。一般人稱Pareto法則為80/20法則,其實不一定是80對20這個比率。詳《Pareto Laws in Financial Autocatalytic/Multiplicative Stochastic Systems》

寫到這裡,似乎該拉回我的主題了,我們如何從財富的自然集中特性中,透過「財務的自我催化隨機過程」,讓我們逐漸從窮人群中脫離,進入少數的富人群。(待續)

油漆師傅


這幾天我找了油漆師傅來家裡粉刷(所以部落格就因而停寫了幾天),原本我有些猶豫的,因為房子住久了,雜物總是非常多,但還算各安其所,雖然部分牆壁已因多年未粉刷而斑駁,可是如果要搬開來徹底粉刷,那可是大工程,想到就頭皮發麻,可是妻子說長痛不如短痛,一直拖下去也不是辦法,終於還是痛下決心,找人來粉刷。

油漆師傅是個六十多歲勤快務實的老闆,洽談時非常親切和諧,而且經驗老道,一點兒也不覺得麻煩,報價也很合理,頓時讓我寬心不少。

粉刷前的準備打理工作雖然繁瑣,倒還不致於如想像中的痛苦,一切就緒之後,老師傅就上工了。師傅的工很細,職業功夫的確是不一樣。油漆那天,老闆還帶了另一名助手,其實,與其說是助手,不如說是他的好友,因為他也是個年紀六十多歲自己接案的老闆。他們經常相互支援,尤其是像這種年關將近的熱門時段。

我對這二位師傅非常好奇,於是透過閒聊,瞭解一下他們的情形。原來他們都是頗有財務基礎的人了,我找的那位師傅還開了家建材行,並與妻子經營窗簾店,兒子還在上大學,但已獨立,很活,月入四、五萬,而且投資股票賺了不少;另一位師傅更令我驚訝,家住陽明山,房子不少,光是租金收入就很不錯了。最近出售八德路一棟房子,售價一千餘萬。

粉刷油漆的工作其實很辛苦,但他們不但不以為苦還興致勃勃。說他們當藝術在做是誇張了點,但他們以自己的工作成果為傲則毫不誇張。我想,他們就是真正的小資產階級,從經濟的角度看,和醫師、律師其實沒有兩樣,只要專業、敬業,再加上勤快,雖然工作辛苦,卻也有自己的天地。

Wednesday, January 24, 2007

水清無魚?


這張是在宜蘭松羅步道附近拍的,水非常清澈,魚非常多。水和魚映著陽光,形成一幅有趣的水彩畫。

Tuesday, January 23, 2007

木炭養蘭

上週末我把幾盆國蘭換盆,因為種了好幾年了,植材都腐化了,蘭草也長得越來越弱。現在種蘭很方便,有廠商調配好的植材,不用自己為了調配植材,弄得狼狽不堪。

國蘭雖是地生蘭,但蘭根鮮嫩,不能種在一般土壤中,必須鬆鬆的能夠透氣。因此有蛇木屑、蘭石、珍珠石、蛭石、磚塊等植材。

我最喜歡的是木炭。我最早用木炭種蘭是小學時,那時祖父帶蘭花回來,以蛇木屑種植。我翻遍書籍,終於找到明人王象晉在群芳譜中這樣寫道:「用水浮炭,上蓋青苔,花茂。」於是我就試著用「水浮炭」來種。水浮炭是什麼炭呢?就是木炭,可以浮在水上,而煤礦是煤,雖然都是黑黑的,卻是不同的東西。

木炭其實就是活性炭,能夠除臭消毒。所以蘭花種於木炭裡,可以常年不換。只要更換上面的水草就行了。種木炭的蘭根雖然會黑黑的,卻很健壯肥美。

不過用木炭最麻煩的是要自己敲碎,很花工夫。現在大賣場有各種木炭,我覺得越便宜,越雜的越好敲。

可惜我沒用相機拍下過程,因為我滿手黑漆漆的。

從大同板橋廠關閉事件談起

上周五(19日)大同無預警宣佈將生產壓縮機及大家電的板橋廠停工,大同說明,由於公司為啟動全球產能整合計畫,因此將大家電中心、壓縮機的產能轉移到越南的家電廠以及大陸中山壓縮機廠,才能增加競爭力,目前留在台灣的還有家電研發、全球業務以及小家電的生產。詳細新聞請詳這則報導

大同關廠,自然引發員工不滿與抗議,這點頗讓人覺得難過。希望該公司能夠好好處理,不要讓服務多年的員工白白犧牲了。

如果你再仔細看報導,會發現除了該公司宣佈的「啟動全球產能整合計畫」之外,大家的眼光全放在大同的資產上。雖然大同的本業獲利不佳,轉投資的華映也是陷入虧損困境,但大同坐擁的龐大資產題材卻成為部分外資看好的對象,大同在全台灣擁有近45萬坪的土地,開發利益 相當龐大,部分建案已經開發出售,今年建案入帳金額 將達40億元以上。

根據報導,「大同手握多筆土地資產,潛在開發利益驚人,法人表示,大同全省土地資產達46.7萬坪,且大多位於大台北地區,總市價估計可達新台幣 667億元,若加計大同集團轉投資,大同總資產淨值更達 877億元,每股淨值達20.8元,以目前股價評價,股價淨值比嚴重偏低。」

因此,大同引起各路人馬介入:包括聯電、寶成、元大和德安等集團。看來後續大同在各路人馬的壓力下陸續處分或開發資產將是無可避免之事。

以其板橋廠來說,其實是位於土城中央路,面積廣大方正,再加上距捷運海山站頗近,在土城捷運通車後價值立即凸顯出來。這塊地是工業用地,如果要開發,當然要配合都市計劃變更。但我覺得土城正在轉型,從衛星工廠林立的工業區轉變成都市周邊住宅區。土城須要將大量的工業用地釋出,規劃開發,包括公園、學校用地等,才能為地方帶來最大福祉。因此一方面業主需要地方政府協助變更地目,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業主配合貢獻綠地和學校用地,在合則兩利的情形下,我覺得將會進行得相當順利。

工廠停工當做資產股來炒,是十多年前的老議題了,但大同這次卻格外引人注意,除了因為大同土地多半位於北市精華地區外,一家歷史悠久的國產品牌公司,關廠配合各方壓力開發資產,的確具有代表意義。

這代表著當下熱門產業,如果產品是一般性商品而非消費性壟斷商品,則大同的故事將是其未來的寫照。不同之處在於土地廠房大小及座落地點上的差異而已。

現階段大同的行動,暗示公司經營階層和股東已有一定程度的共識,台灣廠區,關掉的價值比繼續營運還高。這還是在地目還未變更前所做的評估。

我相信大同現在最忙的就是人事部(處理員工安置問題)以及土地開發部門。另外還需要調合地方政府都市計劃的資深人員,這可能是大同的罩門,但有各路人馬協助,恐怕也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為什麼我要寫大同?我的焦點一向放在獲利能力,從來不重視處分資產的價值。但因為我在幾年前趁低價購入大同板橋廠附近的房子,因此對大同板橋廠的開發格外有興趣。期待大同的開發案。

Sunday, January 21, 2007

談談George Michaelis

這幾天再翻閱John Train所著的《The New Money Masters》一書,看到Michaelis的投資理念,還真是頗多心有悽悽焉的感覺。

首先他尋找股東權益報酬率不錯而且穩定的企業,他認為這種企業的優勢應該很容易解釋,而且能夠經久維持。此外,這類公司不太受景氣影響。ROE如果在25%~30%,一定有個明確的理由,他會先去找出原因。然後再評估其持久性。

他會避開高負債比率的公司,只要公司的獲利能力強,其現金流量一定不錯,很少需要高額的負債。

此外他要出手買心目中的好股時,一定堅持低價。股價如果買高了,選股能力縱使再好,成效也會大打折扣。他會設定一個目標價位,當股價低於這個價位時才開始買進。他並不期望買在最低點,但頗堅持價位。他常常花很長的一段期間來建立部位。

如果股價有點過熱高估時,他會賣出持股。他覺得他常常賣得太早了。

他也買可轉債。

我只能說,我的操作方式和他太像了。

他所管理的Source Capital封閉型基金,自1973至1987年的15年間,總投資報酬率達1200%,是同時期史坦普500種(S&P500)股價指數報酬率的三倍。希望我也能有長期的好成績。

《The New Money Masters》一書,我是1990年十二月在芝加哥買的,猶記得當時芝加哥下著雪的景象。這本書我好久沒摸了,如今拿起來看,感觸還真是不少。

咖啡罐股(Coffee Can Stocks)

語出Robert Kirby,意指可以安心地擺上五年,股票價值自會穩定增加的股票。

Friday, January 19, 2007

隱地的咖啡名句

咖啡把歲月喝掉
舌尖的快樂是甜還是苦?

詩人

我在長青的一本詩集《落葉》上看到對詩人的解說,覺得很有趣。我再添加幾句,寫成這篇。先聲明,我自己也很喜歡詩,絕無對詩人不敬之意。

提到詩人
你會想到荷馬、屈原
還是余光中或葉慈

總之
詩人是歷史上最神聖的意象

但如果說
你的鄰居是詩人
你會聳聳肩
認為這是個笑話

如果說
你的配偶是詩人
你會頭皮發麻
認為這是個冷笑話

只是
你還是期望情人是詩人
即使這是個黃色笑話

詩人是情人 是吧

Thursday, January 18, 2007

閒話看盤

說實在的,這幾天力霸、嘉食化不斷地出現在報端、網路及電視上,嘉食化以前叫嘉麵,令我不禁回憶起早年做股票的情形。當然,當年王又曾人稱王博士,也是大家茶餘飯後的焦點。有關王又曾的故事請看商業週刊電子報「王」朝垮了》一文,裡頭有生動的描述。

我們家是在民國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做股票,當時證券商很少,連去哪裡開戶都要搜尋一番。一般人做股票,資訊就是靠報紙的行情表,要不然就是到券商那裡觀看現場的行情看板。對了,還有中廣的行情播報。

似乎,行情是當時做股票中最重要的事了,我記得當時還有書籍教人如何從行情播報小姐聲音的緩急快慢中聽出玄機。

為什麼會從力霸想到行情播報?因為當時力霸可以說是人人必買的股,你要問誰沒買過力霸的恐怕找不到幾個人。大家「聽」行情時,多少對力霸會不自覺的注意一下,當作指標。力霸業績一向不好,股票也很便宜,小道消息又多,投資人多少都曾經「操作」過。

當時技術分析程式還沒出來,有的只是畫在座標紙上,試圖找出趨勢線或是頭肩頂。我還用Lotus123作些指標分析,現在想想,這樣也算投資,真是初生之犢啊。

大部份的人還是以看盤聽盤為主,證券商的營業大廳裡人滿為患,擠得水洩不通,往往某一檔股票,或是某一類股稍有變化,營業大廳馬上傳來陣陣的驚叫聲。

由於股市太熱了,看盤遂逐漸成為全民運動,到處都是看盤的人。計程車上播放的是中廣的行情播報節目或是解盤節目、餐廳裡的電視機,在午間新聞時一定要有收盤行情,大家吃飯一定吃到午間新聞收盤行情結束才肯離席。股東會紀念品很多是送收音機,好讓投資人聽盤。由於看盤熱太過火了,很多人連上班都正事不做,偷偷地、或是公然地聽盤。

於是許多企業開始禁止員工上班聽盤,甚至於禁止買賣股票。看盤簡直成了社會的大麻,人人欲狂吸一口而後快。

當然,如果你的工作就是看盤,那就更令人羨慕不已了。多少年輕人立志要進操盤室。不過,看盤當工作其實也不是外人想的那樣神聖。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年在看盤室,裡面有各種先進設備,電視牆算是最落伍的了。除了精業即時報價系統之外,我們還有路透社系統,運用Excel DDE功能把即時行情做快速運算,運用財務工程技術來操盤。不管是認購權證動態避險、可轉換公司債交易系統、自營操盤系統、期貨技術分析多空交易系統、或是風險管理系統,都一一建制完備。

看盤有許多不同的小組,有的是獨立運作,有的則是集合在一起,各色人等好不熱鬧。

有人喜歡解盤,說得頭頭是道;有人喜歡賭收盤會怎樣,當作午餐的輸贏;有人還會對著螢幕發呆、瘋狂、胡言亂語、或是唸起沒人聽得懂的咒語。通常多頭行情時操盤室總是士氣高昂,歡笑聲此起彼落;而空頭時則一片肅靜。當然,操盤室裡總是有幾位活潑聰明的人,在看盤中大家你來我往,煞是有趣。

對我來說,看磐實在是很無聊的一件事,行情看久了早就皮了。有時候看盤成了我們操盤人拒絕別人的好藉口。要開會?對不起我要看磐。討厭的人打電話來囉唆?告訴他我在看盤,沒空鳥他!有工作要分派過來?對不起,我們部門要看盤,抽不出人力。

只要說你在看盤,別人即使有天大的事要找你都不得不「自反而縮」,因為對外人來說,看盤是多麼神聖的一件事啊。

但我現在還看盤嗎?當然。因為積習難改,不過,已不再那麼熱衷了。時間最好還是花在重要的事務上。

Tuesday, January 16, 2007

發現一個水墨畫的優質部落格


這不是我畫的,是在網路上發現的,太神妙了。趕快引出連結與同好分享。
RSS是:
http://blog.roodo.com/rss20/topic/topic_article_13533.xml
網址是:
http://blog.roodo.com/topic/13533

長期投資人記實

前些日子,家母告訴我說,我一位阿姨早年用五千萬買了一檔海外基金,放了二十年,如今已獲利二億以上。

家母不知那是什麼基金,只知是歐洲基金,阿姨在投資初期也曾經先增值不少旋即大幅折價至虧損累累,但二十年下來總是增值多跌價少,如今回首,赫然發現已增值不少。

二十年成長為2.5倍,推算其年複利報酬率為4.7%,其實並不高。但重點是長期複利累積下來也是相當可觀。

特記之。

蘭-方圓


畫蘭,再把紙裁成正方形,方圓之間形成意外的效果。

建構複利機制(續)

有關巴菲特、涅夫和坦伯頓的投資方法,下面所寫的複利機制只是我個人在閱讀這幾位投資大師的相關書籍之後所整理出來的心得,未必就是他們的真正想法。好在這只是部落格,寫寫個人的看法無傷大雅,不用像學術文章那樣處處引經據典,處處考證。

涅夫無疑是這幾位大師中最「積極」者,他的持股比率一向很高。出脫持股通常是因為發現更好的標的。即使是某檔股票因為到達合理價位而售出,他也會很快買進另一個標的。他非常努力地搜尋低本益比的緩慢成長股。一但該出售時他決不手軟。可是他也靠著勤奮,不斷遞補部位,以免出現現金部位空檔而影響績效。

也就是說,其複利機制來自於把現金空檔壓縮到極限,同時維持嚴格的持股品質。這點對我來說非常困難。我常常在出脫持股之後,要抱很長一段時間的現金部位,而且要抱多長我自己也不知道,往往要一兩年,對我部位淨值的成長能力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而坦伯頓則頗有意思,雖然他的持股比率也不低,但不像涅夫那樣。他總是尋找低估的小型優質企業,在好價位買進之後「持有五年」。我認為這五年是複利效果的關鍵因素。小型績優股如果在其股價最悲慘的時候買進(坦伯頓總是在尋找最悲慘的地方),持有五年,其獲利是相當可觀的。即使出脫之後有一段頗長的現金空檔,還是能夠保有相當好的複利能力。

至於巴菲特,我想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雖然他也經常持有一兩年就賣出的「短線操作」,但基本上他的理念是買進具有長期優勢的企業,然後「永久持有」。最有名的就是可口可樂,但也有許多小型企業。只要企業的優勢一直存在,他就不理會股市波動,一直持有。其複利機制很明顯是來自企業的長期成長。如果標的企業成長力不足,而發放股利,則他會把股利拿去投資其他的優勢企業,而不是賣掉手中持股。

這樣的複利機制毋寧是我所嚮往卻又很難複製的機制。難處有二,一則是持股標的是否有「長期」的競爭優勢,一則是當股價飆高時的出售衝動。我的經驗是,一但股價飆起來,就會對持股是否「那麼有競爭優勢」感到懷疑而想要先落袋為安。可是接著就要面臨長期的現金空檔了。

複利機制是長期投資上非常重要的觀念,如果不能認識清楚,不好好規劃,縱然選股選得再漂亮,長期下來,績效也不會出色。只有當長期的複利機制建立妥當之後,才能真正讓時間為你工作。值得深思。

Sunday, January 14, 2007

建構複利機制

複利,大多數人都瞭解,也認識其力量。有關複利的文章更是汗牛充棟,非常之多。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上最偉大的力量,一點也沒錯。問題是,你如何建構一個理想的複利機制?

如果你把錢存銀行,每年複利2%,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成就,甚至於在通貨膨脹率高於2%時這種存錢法會讓你的錢越來越薄。

如果你能每年複利20%,則效果將會相當驚人。大約每隔3.6年本金就成長一倍。

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估計出20%複利可於3.6年內讓本金成長一倍,請看七二法則相關介紹

現在言歸正傳,要如何建立理想的複利機制呢?老實說,我也沒有十分把握的答案,但我願意把我所想到的一些構想提出來和大家分享。

首先當然要先假設我們的投資方法為價值投資,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談複利機制我們比較容易有共識。否則會形成各說各話的現象,毫無交集。

其次,我們不妨檢視一下操作積效具有理想複利效果的價值投資人,看看他們是如何操作的。首先是涅夫。涅夫在1964年至1995年管理先鋒溫莎基金(Vanguard Windsor Fund),31年總投資報酬率達55.46倍,平均年複利報酬達13.7%的記錄,在基金史上尚無人能與其匹敵。詳此表

另一位是坦伯頓。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是在1954年11月29日成立,基金經理人就是坦伯頓爵士。52年來,這檔基金只經歷三位經理人,創下傲人的長期績效,至2006年底投資報酬率達900倍,平均年複利報酬率約為14%,更是令人羨慕。

至於巴菲特就更不用說了,他的複利報酬率更是在20%以上,讓他成為全世界第二富翁。

這三位的投資法,其複利效果是如何達成的呢?各有什麼特色?這點,應該值得我們去探討。

‧‧‧(待續

Saturday, January 13, 2007

投資世界一流企業

一般人只有在國內不景氣時才考慮投資海外,或是看到某個國家的股市大漲才想到要投資海外。這個動機固然沒什麼不好,但投資海外,我覺得還有一個更積極的意義:投資世界一流企業。

我在《談選股與態度》一文中曾經提到一個問題,即台灣的企業多半是成本優勢企業,很少是具有品牌優勢的企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投資上的重大限制。

台灣即使有品牌優勢企業,其優勢往往也只是地方性,侷限一隅而缺乏廣大的發展空間。例如,黑松汽水再怎麼有名,還是在台灣,你在紐約是看不到黑松的。可是你到宜蘭山區,還是可以喝到可口可樂。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找出自己的一些方法來克服。

當然,投資海外是最直接的解決方式。現在到美國買股票已不是問題了,你可以買巴菲特最愛的可口可樂;或是買你最愛的微軟或Google;如果你迷上了Lexus,則你可以買Toyota。為什麼可以在美國買到日本企業?原因和台積電也在美國掛牌一樣,世界級的大企業都希望在美國上市交易。其理由很多:增加籌資管道、提高公司知名度、有助公司打入新市場等。一般通常以美國存託憑證的方式在美國上市。

如果你能買賣美國股票,那麼世界一流企業,微軟、Google、Toyota、FedEx、麥當勞、Starbucks、Apple Computer、甚至於迪士尼,都在你的投資範圍內。你在台北能看到的一流企業,大概都能買得到。不過很抱歉,沒有LV和Chanel,但你可以買第凡內珠寶。

至於我,當然是買Berkshire Hathaway囉。

買美國股票,你可以找國內券商作複委託,或是自己直接到美國的網路券商開戶。所謂的複委託就是你先下單給國內券商,國內券商再下單到美國的合作券商,由美國券商執行交易。好處是國內有講中文的營業員,但缺點是又貴又沒有效率。

我自己是直接向美國的網路券商開戶。其實手續也不是那麼麻煩,我找的是手續費低廉,又不收戶頭維持費的券商。很適合長期投資。不過他們對匯款要收處理費,實在不很合理。Yahoo Finance上經常有網路券商的廣告,你自己可以好好的評估,選適合你的券商。我選的是這家

美國對外國人不課資本利得稅,但股利則要扣百分之三十。

買美國股票不難,資訊也很齊全,可以擴大我們的投資空間,有時候想想,還真是令人興奮。不過,話又說回來,你可以馬上去開戶,匯錢過去,但可不一定要馬上下單喔。還記得Margin of Safety嗎?千萬要耐心等,等到絕妙好球出現再揮棒。

Friday, January 12, 2007

最近大家有點投資熱

股市漲了一大波,眼看要挑戰八千點,甚至上看一萬點。周遭也漸漸顯露出投資熱來:

●我的房客開始對投資有興趣。
●一位當律師的鄰居問我可以買什麼股。
●出版界朋友和我討論投資問題。
●某非理財雜誌社開始做理財人物報導。
●廣播節目中,某政論性節目主持人突然開闢理財單元,邀請專家談投資。
●最後,還有一點我覺得最厲害的,台北市圖書館中有關巴菲特的書似乎比較新的都被借得差不多了。我常去市圖,也常上市圖網站找書,這是我這二年來從未看過的景象。各位不妨也去市圖網站查詢其他投資理財書籍的出借狀況。

談選股與態度

最近力霸集團出事,有朋友感歎,在這樣資訊不對等的時代,散戶投資人還有什麼保障?另外,我看到今天的電子時報,有一篇報導《面板廠奮鬥10年 賺不到台積電1年獲利》,副標是「政府力捧兩兆雙星 面板產值雖破兆元 獲利表現卻灰頭土臉」,似乎即使找到不亂搞的企業,甚至是政府政策獎勵的企業,也不見得會賺錢,那麼,到底該選什麼樣的股票投資呢?或是我們該如何選股呢?

說起來,有些選股條件早就是老生常談了,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但實際下手時,我們卻往往還是感到相當戟手。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選股原則的錯亂,加上實務上,我們很難找到十全十美的標的,因而每次選股,都必須作出妥協,可是問題就出在妥協這個態度上,讓魔鬼上身而不自知。

我自己亦曾經在妥協的態度下,誤觸地雷而損失不眥。但錯誤是投資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現象,重要的是不要怕錯誤,而要錯誤中走出來,讓自己有所成長。

投資股票要像自己在投資事業一樣慎重。因此,有一些負面表列,絕不能碰的投資條件。公司一旦有這些負面表列情事,絕不能投資。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套自己的負面投資表列,我的負面表列大致如下:

一、財務結構差,負債嚴重。
二、轉投資錯綜複雜。
三、存貨、銷貨異常,關係人交易頻繁。
四、財務報表複雜難懂。
五、董監持股比率低、質押情形嚴重。
六、誠信問題。

這些條件,也許還不是很周全,不過大抵上就是圍繞在避免地雷上。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套自己的篩選條件,選股時,這些條件是絕無妥協餘地的。我們的態度必須非常堅定。

再來就是一些積極條件了,也就是選擇自己心目中好公司的條件。這些條件,每個人也都不一樣,而且也很少有企業能夠完全符合,因此,我覺得常常是選股過程中,讓人權衡拿捏的傷腦筋問題。我自己在這方面的條件大抵遵循著一些巴菲特書上的東西,就是長期的壟斷能力或競爭優勢。台灣的企業,很少有品牌優勢,大部份是成本優勢,我往往要為這種成本優勢是否能持久而傷透腦筋。

當然,要看一項優勢是否有長久維持的能力,首先可以看過去多年的經營績效,不論是看股東權益報酬率、營業利益率、或是其他指標,總是可以先看看過去,瞭解這家公司在夠長的時間軸上,是否已經證明出一定的競爭優勢。

不過過去的優勢不代表未來仍然能持續,這是我最感到困難的地方。幸好巴菲特教我們「Circle of Competence」這個觀念,找我們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來研究就行了。當然,大量的閱讀也是必須的,把過去所有有關這家公司和產業的文章和書籍找出來,好好的讀,沉浸其間,然後再問自己,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我須要瞭解卻還搞不清楚的?

幸好我們今天有Google,上面這個動作做起來不但不再像以往那麼艱辛,而且還充滿了趣味。

我每次在鑽研一家企業時,有時候好像可以感受到創辦人那份企業熱忱,陪著他歷經各種事件;有時候卻又好像檢調人員在辦案一樣,處處假設公司有某種問題,再仔細推敲求證。

總之,這個過程是非常有趣的。接著就是去摸摸看看,去實際體驗了。我們可能沒有機會去參觀工廠,但還是可以看看他們的產品,問問別人對其產品或服務的感受。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是否也喜歡其產品或服務。我幾次頗有斬獲的投資標的,竟然都是連我自己都非常喜歡其產品或服務的公司。說來也真巧。

選股很有趣,千萬不要把選股當成苦差事了。

Thursday, January 11, 2007

史記貨殖列傳中的投資觀

價值投資的基本精神,賤買貴賣,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頻頻出現。雖然司馬遷的觀念和葛拉漢的安全邊際不盡相同,而且看得出司馬遷還有很濃厚的景氣循環觀念,但在本質上,二者可以說是相通的。

范蟸依計然的策略,「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如此治國十年,讓越國富強而打拜吳國。

范蟸發現,既然計然的方法可以富國,當然可以富家,因而離開越國,到民間尋求發展。在齊國化名為鴟夷子皮,在陶則名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也就是說,陶朱公用計然的方法,還不止富有一次而已,他三度白手致富。

貨殖列傳中還提到不隨著大眾意見起舞,選擇自己的理智判斷而致富的故事。「蜀卓氏之先,趙人也,用鐵冶富。秦破趙,遷卓氏。卓氏見虜略,獨夫妻推輦行詣遷處。諸遷虜少有餘財,爭與吏,求近處,處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狹薄。吾聞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饑。民工於市,易賈。乃求遠遷。致之臨邛,大喜,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於人君。」

這段話的大意是:「蜀地卓氏的祖先是趙國人,靠冶鐵致富。秦國擊敗趙國時,遷徙卓氏,卓氏被虜掠,只有他們夫妻二人推著車子,去往遷徙地方。其他同時被遷徙的人,稍有多餘錢財,便爭著送給主事的官吏,央求遷徙到近處,近處是在葭萌縣。只有卓氏說:『葭萌地方狹小,土地瘠薄,我聽說汶山下面是肥沃的田野,地裡長著大芋頭,形狀象蹲伏的鴟鳥,人到死也不會挨餓。那里的百姓善於交易,容易做買賣。』於是就要求遷到遠處,結果被遷移到臨邛,他非常高興,就在有鐵礦的山里熔鐵鑄械,用心籌划計算,財勢壓倒滇蜀地區的居民,以至富有到奴僕多達一千人。他在田園水池盡享射獵遊玩之樂,可以比得上國君。」

這段原意其實是在講地點的選擇問題,但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太史公對於不隨意附荷群眾意見的重視。

至於地點的選擇,可以致富的地點除了擁有天然資源之外,還有勤勉的人民和交通樞紐也可以致富。「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這段的大意是:「天水、隴西、北地和上郡與關中風俗相同,而西面有羌中的地利,北面有戎狄的牲畜,畜牧業居天下首位。可是這里地勢險要,只有京城長安要約其通道。所以,整個關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也不過占天下十分之三;然而計算這裡的財富,卻占天下十分之六。」

有關於地理上樞紐位置的問題,我想,另外找時間再討論。但我們如果對貨殖列傳中所列的各個富有地區,可以發現,都是擁有某種優勢的地方,而這種優勢可以是天然資源、人民特質、或特殊樞紐的控制力。選擇投資標的時,當可參考這樣的觀念。

太史公深知財富的重要,提到孔子能夠周遊列國,倡導儒家思想,主要是富有的子貢,由於有子貢在人前人後輔助他。子貢乘坐四馬並轡齊頭牽引的車子,攜帶束帛厚禮去訪問、饋贈諸侯,所到之處,國君與他只行賓主之禮,不行君臣之禮。

太史公還認為致富之道有一定的方法,「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所謂的奇勝,就是「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Wednesday, January 10, 2007

故宮展的米芾《吳江舟中詩》


米芾《吳江舟中詩》,長557公分,高31.1公分,紙本長卷。此長卷乃由多張紙黏貼而成,而且是貼好了才寫,許多字橫越紙張騎縫,不露破綻。很難想像,那是米芾在遊江時,在船上信手拈來的作品,也讓人對舊時文人所謂「閒情雅興」感到歎為觀止。

《吳江舟中詩》原為朱邦彥所作,凡四十四行,五言古詩,描述在吳江江上逆風行舟,雇請許多船工來牽拉。因為太吃力,船工「百金尚嫌賤」,後來添了工錢,終於「一曳如風車」,但船工們「叫噉如臨戰」,可見與大自然搏戰的艱辛。此帖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書風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從容,枯筆疏行,欹側隨意。

全幅用筆豪邁,墨色酣暢之外,最讓我感到特別的是用筆側鋒頗多,亦有多處補筆,可以看出米芾書寫時的大氣不拘小節。這種大氣,不是字大而已,大的是那種氣韻。全圖請至故宮《米芾的書畫世界》網頁點選「看大圖」或是「看Flash大圖」。

卷首有「晉府書畫之印」、「石渠寶笈」、「寶笈三編」、「清河」 、「顧洛阜」白文「漢光閣」朱文,以及「嘉慶御覽之寶」 、「晉府書畫之印」 等印鑒。卷末有「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宣統鑒賞」、「無逸齋精鑒璽」章。

這件墨跡本來在清宮內府,後流失了出來。據葉恭綽題簽的影印本《米南宮書吳江舟小詩真跡》所附米芾傳略,述流傳經過:帖原存清宮大內,抗戰光復後在沈陽書肆出現,為某公所得。後來輾轉售與紐約大收藏家顧洛阜氏(JOHN M. CRAWFORD)。香港的張文奎先生以重金購得米氏此帖(帖上可以見到有「張文魁」印)視為至實。不過,後來終歸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

《吳江舟中詩》:

昨風起西北,萬艘皆乘便。

今風轉而東,我舟十五縴。

力乏更雇夫,百金尚嫌賤。

船工怒鬪語,夫坐視而怨。

添槔亦復車,黄膠生口嚥。

河泥若祐夫,粘底更不轉。

添金工不怒,意滿怨亦散。

一曳如風車,叫噉如臨戰。

傍觀鶯竇湖,渺渺無涯岸。

一滴不可汲,況彼西江遠。

萬事須乘時,汝來一何晚。

朱邦彥自秀寄紙、吳江舟中作、 米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