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6, 2007

建構複利機制(續)

有關巴菲特、涅夫和坦伯頓的投資方法,下面所寫的複利機制只是我個人在閱讀這幾位投資大師的相關書籍之後所整理出來的心得,未必就是他們的真正想法。好在這只是部落格,寫寫個人的看法無傷大雅,不用像學術文章那樣處處引經據典,處處考證。

涅夫無疑是這幾位大師中最「積極」者,他的持股比率一向很高。出脫持股通常是因為發現更好的標的。即使是某檔股票因為到達合理價位而售出,他也會很快買進另一個標的。他非常努力地搜尋低本益比的緩慢成長股。一但該出售時他決不手軟。可是他也靠著勤奮,不斷遞補部位,以免出現現金部位空檔而影響績效。

也就是說,其複利機制來自於把現金空檔壓縮到極限,同時維持嚴格的持股品質。這點對我來說非常困難。我常常在出脫持股之後,要抱很長一段時間的現金部位,而且要抱多長我自己也不知道,往往要一兩年,對我部位淨值的成長能力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而坦伯頓則頗有意思,雖然他的持股比率也不低,但不像涅夫那樣。他總是尋找低估的小型優質企業,在好價位買進之後「持有五年」。我認為這五年是複利效果的關鍵因素。小型績優股如果在其股價最悲慘的時候買進(坦伯頓總是在尋找最悲慘的地方),持有五年,其獲利是相當可觀的。即使出脫之後有一段頗長的現金空檔,還是能夠保有相當好的複利能力。

至於巴菲特,我想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雖然他也經常持有一兩年就賣出的「短線操作」,但基本上他的理念是買進具有長期優勢的企業,然後「永久持有」。最有名的就是可口可樂,但也有許多小型企業。只要企業的優勢一直存在,他就不理會股市波動,一直持有。其複利機制很明顯是來自企業的長期成長。如果標的企業成長力不足,而發放股利,則他會把股利拿去投資其他的優勢企業,而不是賣掉手中持股。

這樣的複利機制毋寧是我所嚮往卻又很難複製的機制。難處有二,一則是持股標的是否有「長期」的競爭優勢,一則是當股價飆高時的出售衝動。我的經驗是,一但股價飆起來,就會對持股是否「那麼有競爭優勢」感到懷疑而想要先落袋為安。可是接著就要面臨長期的現金空檔了。

複利機制是長期投資上非常重要的觀念,如果不能認識清楚,不好好規劃,縱然選股選得再漂亮,長期下來,績效也不會出色。只有當長期的複利機制建立妥當之後,才能真正讓時間為你工作。值得深思。

No comments: